西安附一儿童医院!【官网】
如何判断小儿抽动症,小儿抽动症(抽动障碍)是一种神经发育相关疾病,典型表现为不自主、快速、重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,但需与习惯性动作、眼部疾病、癫痫等明确区分。以下从症状识别、病程规律、医学检查、共病排查四大维度,提供可操作的判断方法。
一、症状特征:家长需重点观察的“3类典型表现”
运动性抽动(常见首发症状)
头面部动作:频繁眨眼、挤眉、咧嘴、耸鼻、噘嘴、张大口、歪头、甩头、撅下巴。
颈肩部动作:耸肩、缩颈、扭脖、甩臂、抖手、攥拳。
躯干及下肢动作:挺腹、扭腰、踢腿、踮脚、抖腿,甚至突然下蹲或跳跃。
特点:动作短暂、突然、刻板,可单部位发作,也可多部位交替或同时出现,速度远超正常动作(如眨眼频率可达每分钟10-20次)。
发声性抽动(约1/3患儿首发)
简单发声:清嗓子、咳嗽、吸鼻、吭吭声、犬吠声、尖叫。
复杂发声:重复特定词语(如“知道了”“然后呢”)、模仿他人语言、秽语(仅见于Tourette综合征)。
特点:声音尖锐、突然,与正常咳嗽或清嗓不同,患儿常无法控制发声时机和内容。
症状演变规律
由简单到复杂:早期多为眨眼、耸鼻等单一动作,数月后发展为甩头+耸肩+发声的组合症状。
由上至下扩散:症状常从面部开始,逐渐累及颈肩、躯干及四肢。
波动性加重:压力大、紧张、疲劳、感染时症状加重,专注任务(如玩游戏)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。
二、病程规律:判断是否符合抽动症自然史
起病年龄与性别差异
典型年龄:4-12岁(平均6-7岁),男性多见(男女比例约3:1)。
例外情况:少数患儿起病于2岁前或18岁后,需警惕其他病因。
病程进展与分型
短暂性抽动障碍:症状持续<1年,多数预后良好,可能自行缓解。
慢性运动/发声性抽动障碍:症状持续≥1年,但仅表现为单一类型(如仅运动抽动或仅发声抽动)。
Tourette综合征:同时存在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,病程≥1年,症状复杂且易波动。
自然缓解与复发风险
青春期趋势:约50%患儿青春期症状减轻,但约20%症状持续至成年,甚至加重。
复发诱因:压力事件(如升学、家庭变故)、感染(如链球菌感染)、睡眠不足等。
三、医学检查: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步骤
脑电图(EEG)
目的:排除癫痫(尤其是失神发作、肌阵挛发作)。
结果解读:抽动症EEG通常正常;若出现癫痫样放电(如棘波、尖波),需考虑癫痫共病或误诊。
头颅磁共振成像(MRI)
适应症:抽动症状突然加重、出现新发神经系统体征(如共济失调、肌力下降)。
异常表现:基底节区病变(如肿瘤、血管畸形)、脑炎后遗改变、多发性硬化等。
实验室检查
血铅、铜蓝蛋白:排除重金属中毒、肝豆状核变性(可表现为不自主运动)。
抗链球菌溶血素O(ASO):筛查链球菌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(PANDAS综合征,可诱发抽动症状)。
甲状腺功能:排除甲亢引起的震颤。
神经心理评估
量表工具: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(YGTSS)评估症状严重程度;Conners量表筛查共病ADHD。
认知功能:韦氏智力量表检测智力水平,部分患儿因抽动症影响注意力,导致学业成绩下降。
四、共病排查:警惕“抽动症+”的复杂表现
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
表现:约50%抽动症患儿合并ADHD,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、冲动。
鉴别点:ADHD的核心症状为持续性注意力缺陷,而抽动症的注意力问题多由抽动动作干扰所致。
强迫障碍(OCD)
表现:约30%患儿合并OCD,表现为反复检查、强迫计数、仪式化动作。
鉴别点:OCD的强迫行为源于内心焦虑,可自主控制但会引发痛苦;抽动症的动作不自主,无明确心理动机。
学习障碍
表现:阅读、书写、计算能力落后,因抽动症状干扰课堂注意力。
评估方法:通过标准化测验(如瑞文推理测验、韦氏儿童成套测验)明确能力短板。
情绪与行为问题
焦虑抑郁:因症状被嘲笑或误解,导致自卑、社交退缩。
对立违抗障碍:对家长或老师的指令频繁反抗,情绪易激惹。
五、家长自查与就医建议
症状记录
视频留存:用手机拍摄典型发作片段(注意保护隐私),供医生直观判断。
日记记录:记录症状发作时间、部位、频率、加重/缓解因素(如观看电子屏幕后加重)。
专科就诊
首选科室:儿童神经内科、发育行为儿科、儿童保健科。
医生问诊重点:症状起始年龄、演变过程、家族史(一级亲属中抽动症或OCD患病率增加5-10倍)、心理社会因素(如父母教育方式、校园人际关系)。
避免误区
误区1:将抽动症误认为“坏习惯”或“装怪”,反复斥责或提醒“不要眨眼”,反而加重症状。
误区2:因症状“时好时坏”而忽视就医,导致共病加重或病程迁延。
误区3:自行停药或减量,导致症状反跳(药物需维持治疗1-2年,症状稳定后逐渐减量)。
六、家庭支持与治疗策略
心理干预
习惯逆转训练:教患儿识别抽动先兆,用对抗动作(如抽动前攥拳,则改为伸掌)抑制症状。
放松训练:通过深呼吸、渐进性肌肉松弛缓解紧张情绪。
认知行为疗法:纠正“抽动症=严重疾病”的错误认知,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。
药物治疗
一线药物:硫必利、阿立哌唑(改善抽动症状,有效率约60%-70%)。
共病用药:合并ADHD时使用托莫西汀;合并OCD时联合氟西汀。
用药原则:从低剂量起始,逐渐加量至症状控制,维持治疗期避免突然停药。
生活方式调整
规律作息:保证充足睡眠(小学生每日10小时),避免熬夜。
饮食管理:减少含咖啡因饮料(如可乐、茶)、人工添加剂(如色素、防腐剂)摄入。
运动干预:鼓励游泳、瑜伽等协调性运动,避免竞技性运动加重心理压力。
如何判断小儿抽动症,小儿抽动症的诊断需结合症状特征、病程规律、医学检查及共病排查,建议家长通过症状记录、专科就诊、心理干预等步骤科学应对。早期识别、规范治疗、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预后,多数患儿社会功能基本正常,学业和职业发展不受明显影响。
擅长: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动症、抽动症、自闭症、语言发育迟缓、小儿癫痫、矮小...
擅长:对儿科常见病、急危重症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尤其对皮肤...
擅长:自闭症、发育迟缓、精神发育迟滞(智力低下)、语言发育迟缓、语言障碍、多动症...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| 本站如有转载货引用文章设计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陕ICP备2023001737号-4